偿付能力监管“严格”方能保“健康”

日期:2014-06-27来源:

近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保险公司——正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德人寿”)因“-87.08%”的超低偿付能力充足率而“声名大噪”。尤其令业界大跌眼镜的是,就在保监会一纸监管函曝光其通过“政府补贴资金”和“其他应收款”项目虚增实际资本的行为后,这家公司的第一反应并非申诉或申请复议,而是公开发布了一份号称“感到十分震惊、委屈和不解”的答复。

  正德偿付能力之辩

  6月6日,保监会发布“监管函〔2014〕8号”称,正德人寿报送的2014年一季度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2.7%。但根据保监会在现场检查中已查实的情况,该公司在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中,通过“政府补贴资金”和“其他应收款”项目虚增实际资本。扣除违规认可的“政府补贴资金”和“其他应收款”后,正德人寿2014年一季度末的实际资本为-8.0844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7.08%,属于偿付能力不足类公司。

  针对这份监管函,正德人寿专门做了一份答复称,“在仅5家分公司、17家中支公司的最小投入情况下,公司达成资产规模近300亿元,服务投保客户300万人,保费收入、业务现金流年年正增长,偿付能力年年达标,2014年一季度达到182.7%,满足保监会监管充足II类要求”;“2014年6月6日(周五)16时30分,我公司突然接到保监会[2014]8号监管函,认定我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并采取停止新业务等多项监管措施。虽然我们感到十分震惊、委屈和不解,但对于行业监管机构的决定,我们不得不重视并贯彻执行。”

  “注水”行为须狠打

  “对于保险行业,偿付能力正是保险公司清偿能力和风险状况的集中体现,而对通过"注水"实现的虚高偿付能力指标则更应严格监管。”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暂且不论正德人寿委屈与否,只要该公司触及了监管层设定的偿付能力标准的“红线”,监管层“不仅应当而且必须”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因为实施偿付能力监管、保障保险公司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不仅是保险监管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保护保险消费者根本利益、保障保险系统稳定运行的最重要防线。

  据了解,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已对正德人寿采取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暂停增设分支机构以及暂停新增股票、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股权、不动产和金融产品投资的监管措施。保监会同时在上述监管函中称,如果正德人寿未能于2014年6月30日前有效改善偿付能力,保监会将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早在2007年,保监会就正式成立了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由一位副主席牵头,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拟定对偿付能力不足或存在重大风险的公司采取何种监管措施。彼时的监管措施仍以暂停增设分支机构为主,但对于部分偿付能力风险严重的公司,保监会也在探索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从2013年至今,偿付能力监管执行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和透明化。”上述专家告诉记者,随着费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开放,“放开前端”,将定价权、资产配置权交给市场主体已成为行业和监管的共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是两条腿走路,“放开前端”这条腿迈得越大,“管住后端”这条腿越要紧紧跟上。因此强化后端的准备金和偿付能力监管、加大偿付能力监管的执行力度就成为监管的必然选择。

  守住“风险底线”

  “目前寿险业整体的偿付能力状况非常充足,极少数公司有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但也处于可控范围。这也是保监会敢于严格执行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一位保险监管人士告诉记者,保监会已经注意到一些风险隐患,如高现金价值业务大干快上对偿付能力的消耗;投资性房地产顺周期性评估对偿付能力的负面影响;非标资产迅速攀升,其信用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不规范的滥用财务再保险对偿付能力的干扰等,保监会已经关注到这些问题,并将逐步压稳妥地予以规范。监管部门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依法依规实施偿付能力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实际上,偿付能力监管的制度建设和执行加强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日前,为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和防范房地产投资风险,保监会专门发布了《关于清理规范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增值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对保险公司以物权方式直接持有的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通过设立或入股项目公司间接持有的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清理整顿,其目的就是想挤出偿付能力的"泡沫"。”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接下来,保监会将对保险公司报送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逐项审核,对不符合会计准则和偿付能力监管规定的,将责令公司调整会计报表账面价值和偿付能力报表认可价值,并区分问题性质确定是否对以前各期偿付能力报告进行追溯重述。

  上述专家同时强调,目前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的顺周期风险值得关注。在不动产价格上升通道中,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不动产再评估的形式,增加了盈利和偿付能力水平,但也有可能产生一些“泡沫”。如果不动产价格下跌,则情形正好相反,其中的顺周期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因此不仅要关注不动产市场本身价格的变化,而且要关注不动产市场分化所带来的对经济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风险的恶性循环,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甚至利率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