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似是而非的说法误导保险业发展

日期:2014-04-22来源:

十多年来,“转型发展”的说法一直盛行于国内保险业。经过今年前几个月保费快速增长以后,有关“转型”的说法最近再次甚嚣尘上。

  有人希望通过“转型”减少行业恶性竞争、提升营销人员的收入水平,或者推动资产收益状况改善,其本意也许是好的,但都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按十八大的提法,“转型”主要是指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内需拉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发展确实有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必要,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危及可持续发展的难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但保险行业发展也机械地套用有关“转型”表述,甚至用人为的方式控制行业增长速度,显然是将“转型”用错了地方。因为保险行业本身就属于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的旗号下忽视市场需求,随意控制行业合理发展,不仅和中央的意图背道而驰,而且可能演化成一场损失巨大的自我娱乐活动。

  何况,“转型”是有风险的。对于微观主体而言,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要对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现状进行准确分析,确定自己是否有充足的力量去应对“转型”中的各种风险。如果该做、会做的事情都做不好,谁又能保证不该做、不会做的事情就能做得更好?

  以前无论是行业发展较快还是增速放缓的时候,“转型”作为问题解决方案总是首当其冲。相关说法看似理由充分,头头是道,但遗憾的是,有关“转型”的方向、目标和路径的表述大多泛泛而谈,不解决实际问题。可见,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深,我们大可不必对此顶礼膜拜。尤其是对于一些还未完全度过生存期的保险企业而言,倘若不对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财务状况、人才储备、业界地位等进行全面研究,随便套用某个说法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大踏步推进“转型”,这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很不均衡,保险业资产在金融体系中的占比还非常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尤其要慎提行业“转型”。保险企业仅仅是规模大当然意义有限,但没有必要的规模导致自己无法生存更加无法容忍。做大做强不一定必然做久,而做小做弱一定没有出路。让某些不切实际的“转型”说法招摇过市,很容易让人想起“皇帝的新装”那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

  我们不希望看到保险业有人再度延续那个可笑的故事。要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地成长,一定要对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决策进行审慎评估,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千方百计扩大市场的空间。而脱离客户需求以侥幸和赌博的心态一厢情愿地进行所谓“转型”,在工作中随意调整产品结构,或者一味坚守什么价值型业务,无论看上去多美的“转型”最终只会让人乱了方寸,甚至铸成大错,一些陷入困境的保险企业还会因此滑向更加危险的深渊。即使保险业一定要进行“转型”,最好在“转型”这个词语前加上“科学”两个字。